《呼喊與細語》
聽說婁燁《一部未完成的電影》要上愛爾蘭電影學院(IFI)排片,於是瀏覽了一番 IFI 網頁後發現近期是伯格曼月(?可惜知道時有些晚了錯過了很多感興趣的篇目),遂購置會員用會員積分兌換了《呼喊與細語》的票子。
喜歡伯格曼也算是十年前的事情了,但很多電影的場景似乎一直伴隨著我。難以忘記《呼喊與細語》大片的紅色,三個女人不同的性格和命運,以及充滿神聖光輝的安娜。
大銀幕的體驗和電腦/電視完全不一樣,包括異常清晰的聲效(高低不同縈繞在耳邊的鐘聲),整個人都被包裹進畫中世界。已經忘記了第一次看是什麼感想了,現在覺得這四人都很可憐,雖然姐妹兩人身上也有某些讓人不喜的特質,但怎麼能說不是受到壓抑後的扭曲呢。
雖然伯格曼似乎在批判上帝的存在,但也借用了許多聖經典故,比如安娜抱著阿格涅斯宛如聖母懷抱聖子,阿格涅斯的復活與姐妹的恐懼。
最後四人奔跑在和煦的樹林,好像消弭了身份、仇恨、死亡,一切趨近於完美。從前覺得過這一場景非常溫暖,但現在卻覺得殘忍,瞬息而過的美好難以匹敵支離破碎的現實。或許阿格涅斯在死亡面前有所釋懷吧。
不得不說,居然真的有人會在看伯格曼的時候吃爆米花,而且就坐在我的旁邊…… 我默默流眼淚的時候,隔壁就發出簌簌的聲音(可能也是一種排解方式吧)。

最後一幕
《一部未完成的電影》
沒有看過任何婁燁的電影,只是聽說是不存在的影片於是支持一下。一言以蔽之的感想是非常失望。
不否認電影的意義,只是這個介於創作和記錄之間的僞紀錄片,夾雜了許多個人與主旨無關的回憶而莫名其妙(大段的古早男同影像記錄是爲了什麼?),網路上的短視頻作爲填充但又非常零碎和充滿個人偏好,整體來說前段鋪陳冗長而結尾潦草帶過。我一開始以爲「情節」至少會深入到主角被強制拉進方艙隔離,但還是僅侷限在酒店內。
另外的「失望」可能更有關於價值取向。無法讀出婁燁的看法,但方艙裏的舞蹈和流行歌曲一系列浪漫化痛苦的歌頌(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正是「頑強不屈」、「苦中作樂」的精神)都令我生理厭惡。以及一些許多評論都盛讚而我覺得不適的片段,比如主角敲打守衛的身影,像極了當局一紙文書便分割成對立的兩派互害,以及衆人除夕夜的癲狂,遠的不說,這時候還有人在乎被遣送的武漢籍理髮師嗎。
其餘與電影本身不怎麼相關,更多還是不解於觀衆的反應。當然人需要情感寄託和適宜的 closure,但大部分是簡體中文觀衆的影廳,片尾響起了掌聲。我不知道他們鼓掌想要獻給誰,或者說這是一種確認自己的表達。
Blackgate

曲目單
一無所知地購買了這場表演的門票,主要是其中有 Lavinia Meijer 演奏豎琴(好巧呢聲田的活動推薦非常精準)。簡介說有大提琴、低音大提琴、豎琴和 YAMAHA DX7,於是就非常隨意地隨意看看。
不得不說國家音樂廳(National Concert Hall)和小鎮文藝中心沒什麼區別。穿過門廳裏面就是鋪着很有年代感紅地毯的餐吧,門票說六點表演開始,過了很久之後纔開始放人,小小的扶梯上去後還需要在門外等待。而表演廳(名曰Studio)小小的,可能比上次的酒吧搖滾樂隊大不了多少。
具體曲目怎麼說,總之我個人不大喜歡提琴這種有縱深感的樂器(?)接着話筒聲音從音響裏出來,但要和電子琴搭配可能就是這樣吧。
還挺喜歡 Lavinia 自己創作的 Atmospheric River,主要是一些在傳統豎琴樂曲裏難見的音色,比如使用了金屬棒滑過琴絃發出了泛音(很像古琴裏的滑呢)。另外 Balckgate 本身也很不錯,有情緒上的起伏變化緩急,聽的時候也很沉浸。剩下的一首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合奏,裏面有很多琴弓敲打琴絃、以及彈撥琴絃上夾子的片段很像那種懸疑電影配樂,但對我來說把提琴當打擊樂還是有點折磨。
總之這場小小表演莫名其妙開始、莫名其妙結束,對新風格有點了解可以也嘗試聽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