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然我的做(吃)飯熱情高過其他熱情,如果有。
餛飩和餃子
過年當然要吃餛飩。餛飩當然要吃薺菜餛飩。問題就在於又沒有餛飩皮又沒有薺菜。
在中超閒逛的時候的確看到了餛飩皮,但我總感覺買這樣的餛飩皮像個洋蔥頭。網路上盛傳可以用一種叫做 filo pastry 的西式麵點基本替代餛飩皮,但我看這東西似乎有很多油,恰好我有麵粉和擀麵杖以及下廚房(一個看完之後覺得自己可以無所不能的地方),因此我決定自己擀制麵皮。薺菜的問題就比較好解決,網友給出了解答方案是使用羽衣甘藍替代。羽衣甘藍有煮熟冷凍版本,生產商非常友善地剔除了比較大的莖葉並且剁碎,簡直是為餡料而存在。
餡料放了豬肉、蔥薑水、擠乾水份的「薺菜」,以白胡椒粉、鹽、薑末和少許糖調味,然後就是「一力降十會」、「大力出奇蹟」的擀皮階段。不過我似乎錯誤估計了餛飩皮的大小,把大餛飩皮切成了小餛飩皮,又把皮擀得超薄所以有些餛飩露了餡。擀了兩塊麵糰作餛飩,手搓起火決定剩下還是包餃子(從兩隻手起火變一隻手)。
終於,燒水下餛飩,取一碗放些紫菜和蝦皮(無奈還是做了洋蔥頭但誰叫我做不出這些來),勾兌一袋速食海帶湯。餛飩熟了立刻盛出,淺淺灑些白胡椒粉和幾滴芝麻油,攪和攪和就請享用吧。餛飩軟和滑溜,如同幸福不能掌握,只能一口兩口快點吞掉哩。
吃過十二隻「小大餛飩」,肚中依舊空落落,再下四個餃子。果然還是餃子實誠,運氣好餃子裡還會有湯汁,配點醬油醋和微辣蘸水,簡直完美。
由於我的沒有經驗,導致開始麵糰不夠,又和了一團麵之後,發現餡料又用完,只能把計畫留待下次的菜肉拌勻,但顯然麵糰又不夠了,索性把餡料扔進冷凍櫃等再有功夫時。當然冷凍櫃也是未吃完餃子和餛飩的去處。
年裡試圖煎制冰花餃子,可惜有些失敗。餃子全都沾底啦,或許我的小湯鍋並不能達到麵點不沾,而麵粉水調得太淡,冰花沒有反而變成煎餅。總之,還是老老實實吃湯餃子吧。或者考慮要不要再入手一個不沾鍋,為了我的鍋貼大業。
做飯
這個月恢復了平時的飲食,所以食譜變得豐富同時在做飯上花費的腦筋也更多了一些(或者不再克制吃的慾望),但大體不會超過「大鍋飯」和糊弄的範疇。
魚派
使用了微波爐進行魚派的烹飪。選取超市冷凍櫃的 400 克雜魚,首先放在冰碗中解凍,另取一碗加入美乃滋、醬油、黑胡椒粉、鹽和麵粉水,調勻後倒入解凍鋪平的雜魚,然後切幾片切達奶酪覆蓋其上,扔進微波爐 8 分鐘即可。水份蒸發一些之後會有一種烤制的感覺但非常快速不需要動用烤箱(甚至不需要洗很多鍋具,可直接送入冰箱)。
土豆牛肉燜飯
超市土豆和胡蘿蔔打折,所以購買了一些。但胡蘿蔔實在是不好吃,土豆又很容易發芽,恰好冷凍櫃裡有一塊去年的牛肉(本來打算做火鍋但是手動片肉又很麻煩),於是就做了土豆牛肉燜飯。擔心牛肉會老所以切得比較小,最後使用了 Instant pot 高壓 8 分鐘加上釋放 10 分鐘。食用時切點小蔥,灑些 hot paprika,出奇地不錯。
Jambalaya
榮登我的心選 菜譜 之一。Jambalaya 需要放一種比較特殊的香腸,顯然我們這裡不會有(或者需要很廢一番功夫才能找到),所以我通常都放波蘭香腸(波蘭香腸的口感很像東北香腸),但是那次去超市發現沒有,又考慮到香腸的脂肪含量非常高,所以最後替換成了同樣是圓滾滾的胡蘿蔔。但是這次估計因為芹菜放得比較多,水份卻沒有相應減少,因此煮出來的飯比較濕。另外雞腿肉應該也不需要切塊,因為高壓之後就會變得非常鬆散。
黃燜雞米飯
黃燜雞和紅燒雞有什麼區別呢? 因為不想吃雞胸肉所以選的是 chicken wing portions (就是雞翅和雞翅根集合)。配菜選的是打折的白蘑菇、三色椒和土豆未發芽部分;調味採用本地超市所產「中國五香粉」,醬油和耗油。土豆切太小塊了所以幾乎都融化在了湯裡,不過因此湯有股沙沙的質感。非常值得一提的是,這次使用了 pot in pot 技巧,亦即米飯裝入小電飯鍋內膽而後直接放在食材上一起烹煮(只要活得不太精緻也不需要 steamer rack),節省了很多時間。出鍋後灑點蔥花,也很美。可能因為煮了雜糧,所以米飯顯得有些乾,不過還好。
青醬意面和蝦
非常快速的糊弄選項。只需要一鍋加鹽水把意面煮開,撈出拌上超市現成青醬(pesto)即可食用。本地超市的蝦一般都沒有殼,大小相同也就算了,甚至味道和口感都一模一樣,是非常標準的流水線產品。這次的蝦是在波蘭超市購買的,沒有頭但有殼(蝦線也已經去掉了)。有別於流水線產品的千篇一律和似乎備制過的氣味,波超的蝦煮時能聞到生猛的鹹香,已經變成很難得的體驗。至於關心的價格,居於 Tesco 和 Aldi 之間,當然是可稱划算。最喜歡還是第二餐的時候,放入微波爐加熱,青醬內含的油脂令意面有煎炸的感覺,讓人欲罷不能。